故事/白灵学
绘画/林忠业
策划/宋海超
编辑/宋宝库
发布/樊旭辉
“磨剪子唻,戗菜刀!”,一声声耳熟能详的吆喝声不仅仅在样板戏《红灯记》中给人们留下深深的记忆,而在现时生活中,仍然能听到这种沿街服务的“老行当”的声音。
展开剩余77%后人是不能忘记历史的,《红灯记》中的“磨刀人”原型确有其人。出生于1901年的刘汉,老家是山东菏泽人,1928年冬天随父亲闯关东来到黑龙江东安省夹信子李家屯开荒种地。1932年春天,一场突来的灾难降临了他家,父母双亲纷纷死于疾病。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的刘汉还没有成家,光棍一人的他离开了李家屯(现下亮子乡正乡村),来到夹信子(现平阳镇)谋生,在一家铁匠铺学手艺。由于他勤奋好学,有“眼力见”,很受铁匠铺的掌柜的信赖,铺里的一些小事都交给他操办,很快他就在夹信子有了小小的名气,与街面上的其他买卖来往也比较密切。正值日本侵略东北,在夹信子有驻军。一日晚刘汉去八角楼看戏回来,听见街上一片混乱,一个面目全非的中年人被一群警察追赶,当时心血来潮的刘汉将该人拽入铁匠铺的杂货间,躲过了宪兵和警察的收捕。 当时获救的是抗联的交通员傅文忱(《红灯记》原型李玉和),因为从苏联带回了重要情报,被叛徒出卖,遭到了日本宪兵队和伪警察追捕。经过傅文忱的反复工作,刘汉从此走上了抗联的道路。
“九.一八”事变后,日寇侵占东北,大好河山惨遭蹂躏,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。然而,无数不甘心受欺凌的仁人志士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怀着满腔怒火,义勇奋起抗日,到处燃起抗日救国烽火。当时鸡东县境内西南部的金场沟,北部的杨木峡“八铺炕”,穆棱河边的“一撮毛”,哈达河下游右岸兴隆屯等地方,都是抗日根据地。那时,日寇为蒙蔽欺骗人民,把义勇抗日仁人志士诬陷为“红胡子”。凡是与“红胡子”有联系的,日寇知道了都以“反满抗日”问罪处死。日寇为熄灭抗日烽火,巩固对东北永久侵占的野心,于伪满康德三年(1936年10月)强制清野併屯。目的是强化看管,切断老百姓与抗日游击队、抗联的联系。併屯是对在山区里或山边的农户房舍全部毁掉。这时的抗联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,刚刚担任游击队交通员的刘汉,利用自己会打铁磨刀的手艺,化妆成“磨刀人”往返与游击队和各个村屯之间,为游击队传递情报,收集所需药品。
1938年春季,刘汉接到党组织的指示,要求把一份重要的情报要送到北山游击队。刘汉抄起自己的家什,怀揣着几个干粮就出发了,经过两天两夜的奔波,将这份重要情报送到了游击队。当时这只游击队是抗联第四军的队伍,情报的主要内容是要截获日本鬼子的军火和给养,在东海火车站附近袭击日本鬼子的火车。游击队接到指示后,决定袭击日本人的火车,但没有准确的日本鬼子火车进出站的时间,需要可靠的情报。这时刘汉又担起了收集火车进出站时间情报的重任。大约是这年“五月节”前后,刘汉又操起“磨刀”家什,往返永安、东海火车站之间,通过铁路工人中的地下党,摸准了日本人准确的发车时间和线路,及时的把情报送回游击队。游击队利用这份情报,在锅盔山下的铁路上设置了障碍,炸毁了铁路,成功的截获了火车,解决了所需的军火和物资。
1941年3月,刘汉接受党组织的任务,要求他把一份从苏联带回的特殊情报送到游击队,当时这份重要情报是由一名从苏联带回情报的交通员,他们素不相识,几经转手,最终在东海火车站旁的一个馒头铺里,取到了这份情报(就是密电码),及时送到抗联队伍中。
1945年9月日本鬼子投降后,刘汉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,在十七团四连担任侦察员,驻守在下亮子区,1946年阴历九月初四参加了十七团剿灭土匪周和的战役,荣立了三等功,后来还参加了多次剿匪战斗。1949年11月因年岁较大,复员到下亮子乡正乡村务农,直至1984年12月去世,享年83岁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