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沈战役结束后,4师师长胡继成提出希望调离原有的部队,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为其下属的遭遇感到不平。事情源于锦州攻坚战期间,4师接到任务,要协同7纵打攻老城。刚开始的时候,这次战斗进展并不太顺利,敌军的强大攻势显著减缓了我军的进攻节奏。4师中的一个团被暂时划归给7纵指挥,由于7纵的一位副师长没有按预定时间抵达指定位置,因而导致了联合作战的失败。
由于战斗形势相当紧迫,事后并没有对指挥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。当沈阳战役结束,也意味着辽沈战役的正式落幕,纵队的政委对4师下辖的团长做出了撤职处理,并且对政委本身也进行了调离的处分。这一系列果断的决定让师长胡继成感到强烈的不满,他认为部队的指挥权归属于7纵,若指挥员没到位,责怪团长和政委是不公平的。他对这种处分意见表示极大反对,然而纵队的政委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,这使得他非常愤怒,并与政委发生了激烈的争执。
展开剩余59%胡继成认为,对团长和政委的处理可以采取一定程度的批评教育,甚至记过也是可以接受的,但撤换主要指挥人员会使整个团队失去主心骨,必然对战斗力造成影响。作为4师的老兵,胡继成在挺进东北前曾担任新四军3师的副旅长,部队在改编时他也逐渐成长为副师长并最终升任师长。他非常了解下辖指战员的战斗能力,因此他认为这种处分显得过于严厉。纵队并未理会他的意见,感到愤怒的董恒选择向纵队提出离开2纵的请求。彼时,2纵隶属于2兵团进行指挥。
提到2兵团,在辽沈战役前夕,前线指挥所分为第一指挥所与第二指挥所,分别由萧劲光与程子华担任指挥。后来这两个指挥所进行了重组,演变成了1兵团与2兵团。由于师级干部的调动需经上级批准,因此在向上级汇报后胡继成成功进行了调动,以便更好地保护他的部队。
然而,战役结束后的短暂调整后,部队很快进入另一个战斗阶段,参与了平津战役。尽管他并没有具体被指派到作战部队,但却随着主力部队进入了关内。待到平津战役时,部队再次改编,他被调去原5纵改编而成的42军,担任师长,其前任王振祥则被调离。
这意味着,胡继成并没有直接领导部队参加平津战役,而是在部队南下中南的过程中才被调至42军。42军成立不久,战斗经验相对欠缺,因此调动他可视为对该部队战斗能力的强化。虽然他没能亲自参与平津战役,但在南下河南时,由于安阳和新乡尚未解放,他带领部队发起了安新战役,并夺得胜利。
随着部队继续南下,胡继成接到命令要分兵配合其他兄弟部队对抗匪军,126师则开赴大别山,因此他未能随主力参加解放湖南、广西、江西和广东等重要战役。由于42军南下的时间比四野主力来得晚得多,相较而言,胡继成其实算是幸运地离开了主力部队,后来很快又被安排到了其他主力部队。尽管战斗力显然不如昔日的师,但他仍然在野战军中继续奋斗。随后,胡继成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,担任副军长和军长,最终升迁为大军区的副司令,继续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